處斷層帶 建核四無異自挖墳墓 2001年02月20日 作者:林鐵雄(義守大學副教授) 台灣位處板塊交界處,頻繁的地震是台灣土地的特性。不斷抬升的地形、河川的切割、岩層的風化、加上地表自然的沖刷與沈積,造就了台灣土地的風貌,進而形塑在此一土地之上萬物的樣相。然而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台灣工業的起飛,由於不當的土地開發利用加上缺乏有效管理的污染問題,使得土地過度負荷,斲傷了原有生態體系的平衡,並危及附著於土地之上所有社群的生存與發展。尤有甚者,人為因素產生的高輻射長週期核廢料,給數十年來已經飽受蹂躪的土地,埋下了極為不安的因子。 根據文獻記載之歷史地震與近代儀器觀測之記錄地震的資料統計顯示,台灣西部地區從公元 1624 年到公元 2000 年的 376 年中,共發生 13次規模 7.0 以上的大地震。其中北部地區 3 次、中部地區 4 次、南部地區 6 次,平均約每 30 年發生一次。東部地區因鄰近板塊交界處,更是強震頻頻,統計二十世紀 100 年中規模 7.0 以上且造成災害之地震共發生 11 次,平均每 10 年一次,為台灣西部地區之三倍。 台灣擁有近代儀器觀測地震是從 1897 年日本人在台北氣象站裝設地震儀開始,僅約 100 年的時間。然而類似地震之地質事件,我們必須以更長的時間規模來考量,方可得到比較準確的結果。台灣主要的地震斷層其重複間隔 ( 即同一地震之復發週期 ) 評估約在 100 年到 600 年之間,因此至少需要有 600 年完整的觀測資料,才可以做比較客觀的結論,風險評估也才有實質意義。 台電工程師的專業在哪裡? 然而,要收集 600 年完整的地震觀測資料,我們還短少 500 年。補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從古文獻中去發掘,一種是進行翔實的斷層調查。古文獻資料在台灣只能上溯到荷蘭時期約 400 年前,尚短少約 200年。因此,斷層的調查顯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們對台灣各主要斷層之重要性質與參數,包括:斷層的詳細位置、斷層分段、特性地震、最新活動年代、重複間隔或斷層滑移速率等資料均付之闕如。因此,工程上之風險評估,可以說是瞎子摸象,常失之主觀。 當工程師面臨資料不足,對安全有疑慮時,通常是以增加安全係數克服困難。面對地震的威脅與諸多不確定因素,美日兩國採用抵抗地震的水平加速度係數是 0.69g ~ 0.82g ( 1.0g 代表一個重力加速度,像 921...
留言
張貼留言